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研究制定了“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而要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顺利实现,必须把党的领导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党的领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国家发展的各个阶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方向、稳定保障和力量源泉。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从领导范围看,党的领导覆盖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不存在“空白地带”,通过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各领域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从实施过程看,党的领导贯穿规划编制、政策执行、监督评估全链条,党中央通过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机统一,确保发展方向不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种全面系统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途命运。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复杂形势中把握主动。党的领导的优势在于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面对外部打压遏制,党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危机中育新机;面对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正是党的领导在风险应对中的集中体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党的领导是凝聚人民力量、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成败。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党的领导为凝聚人民力量提供了核心纽带。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党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党以制度保障发展成果共享,通过完善分配制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举措,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正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的,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种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领导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创造“两大奇迹”的成功密码在于党的领导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战略的确定性是发展不偏航的核心保障。回望新中国70余年历程,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跨越的背后,始终贯穿着清晰主线: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通过五年规划将党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全民行动,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接续奋斗中绘就国家发展蓝图。

锚定人民立场,让发展奇迹始终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每一轮五年规划都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五”计划聚焦改善人民生活、搭建工业体系基础;“十三五”规划将脱贫攻坚作为核心目标,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十四五”规划明确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任务。在党的统筹下,民生目标从“蓝图”变为“现实”:“十四五”规划中“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等量化指标落地,教育“双减”、医疗资源下沉、老旧小区改造等举措,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定战略定力,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不同于西方政策频繁摇摆的弊端,我们党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通过五年规划实现目标连续与部署稳定。从“三步走”战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每一轮五年规划都是长远战略的“阶段性施工图”:“九五”计划至“十一五”规划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十二五”规划至“十三五”规划聚焦转型升级;“十四五”规划锚定科技自立自强、碳达峰碳中和,衔接2035年远景目标。这种“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定力,避免了短期行为与政绩冲动,让中国在数十年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积小胜为大胜。

坚持问题导向,以重点突破破解发展瓶颈。党始终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通过五年规划靶向施策。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基础设施薄弱,“六五”“七五”计划推进能源、交通建设,建成大秦铁路、葛洲坝水电站;新时代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针对科技“卡脖子”难题,“十四五”规划将创新驱动作为首要任务,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8%以上,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同时,通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动态调整政策,形成“问题——对策——成效”闭环,确保规划落地。

坚持统筹协同,凝聚发展合力。党通过“全国一盘棋”机制打破治理壁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确立统一规划体系,形成规划合力,“十四五”规划纲要配套20余项专项规划,各省制定地方规划,形成“全国统一蓝图、各地精准落地”格局。同时推动规划与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协同,财政向民生与战略产业倾斜,货币政策支持科创与绿色发展。通过规划统筹东西部协作、社会参与,汇聚起全民动员的磅礴力量,印证了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推进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的实践

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在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难在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党作为强有力的领导“中枢”,既要牵头抓总做好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又要全程跟进推动改革整体推进、督促政策落地见效,确保改革不偏向、不走样。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以更高标准将其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重点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振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关键领域,把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框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让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在经济领域,要持续以五年规划锚定发展航向,完善中央财经委员会决策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统筹调度机制,优化“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财政与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协同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在政治领域,需深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健全“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全链条制度,将人民当家作主更具体地融入立法、决策、治理各环节,保障国家治理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深化;在文化领域,要进一步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建强“中央——省——市——县”四级融媒体中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领域,需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化“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制度,健全就业优先、分级诊疗、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生态文明领域,要持续强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责任落地,完善生态补偿、河湖长制、林长制等机制,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普及,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面对“十五五”时期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高质量发展需求,必须将党的领导嵌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设计、执行、评估全流程,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在战略规划阶段,健全衔接贯通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是关键支撑。需突出国家发展规划总牵引作用,构建“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通过指标衔接、任务分解形成上下贯通机制,加快国家发展规划法立法,以法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在政策设计阶段,核心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健全决策咨询机制,设立跨部门协调小组,将社会稳定、生态保护纳入政策风险评估,确保政策设计体现党的统筹要求,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在执行推进阶段,重点是强化制度执行效能。需明确各部门责任,建立全覆盖监督机制,联动各类监督力量,健全问责机制并将制度执行力纳入干部考核,以法律支撑强化制度刚性,确保党的决策部署高效落地。在评估反馈阶段,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是闭环保障。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为核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发挥党内监督主导作用,强化纪委监委专责监督,推动各类监督协同发力,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