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右前旗石榴籽小课堂的学员们,正在参加“籽籽同心启新程”“前·海”研学活动的启动仪式。科右前旗党群服务中心供图

内蒙古科右前旗“石榴籽小课堂”的学员们,正在参加“籽籽同心启新程”“前·海”研学活动的启动仪式。科右前旗党群服务中心供图

孩子们乘坐研学大巴车缓缓穿行于京城街巷,目不转睛得盯着窗外,生怕漏掉一处风景。伴随着讲解声,大巴车首站停在了南锣鼓巷。灰瓦白墙、木幌轻摇,孩子们细看四合院门墩上的石刻纹路,聆听元大都街巷布局的往事。这里不仅是胡同,更是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

此次研学是京蒙协作深耕共建的又一鲜活实践。行程设计围绕“军事科技、名校联动、自然生态、民族精神”等七大主题,让草原少年在行走中拓宽视野、在体验中收获成长。

“这次终于能见到课本里的故宫和圆明园了!”首次走出草原来到北京的11岁少年哈琦娜,指着研学手册上的路线图,语气中难掩激动。

“为什么这儿的房子都不高呢?”阿如汗仰头望着灰瓦屋顶疑惑道。讲解员俯身微笑:“这是为了留住老北京的格局,让胡同里的烟火气一直传承下去。”秋阳正好,孩子们或举起手机拍摄墙角的老槐树,或低头在笔记本上勾勒胡同轮廓。来自草原的风,为百年的京城街巷注入了崭新的生机。

开班仪式上,破冰游戏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他们就像一颗颗石榴籽,慢慢靠拢、紧紧相拥。”海淀惠泽社工小张动情地说。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孩子们将踏上“多维成长路线”,完成从“认知突破”到“精神成长”的蜕变:在中国科技馆“触摸科技力量”,探索未知的精彩;走进圆明园、军事博物馆与香山革命纪念馆,“感悟历史厚度”,聆听岁月的回响;观摩高校与科创基地,为他们的梦想引航,点亮未来的方向。

每晚的小组沙龙,成为京蒙文化交融的微缩舞台。从“北京九门”到“草原那达慕”,从豆汁卤煮到蒙古族奶食,从京剧脸谱到蒙古族刺绣——孩子们在交流中发现:北京的城门守护着人间烟火,草原的蒙古包凝结着游牧智慧;庙会与那达慕,都是对生活最真挚的礼赞。

研学收官之日,“前旗好物节”温情上演。孩子们化身“家乡推荐官”,唱起《科右前旗欢迎你》,向北京市民热情推介家乡的牛肉干、奶制品与蒙古族刺绣。那一刻,他们不仅是草原的孩子,更是京蒙之间的文化使者——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搭建起一座从草原通向京城的桥梁。

灯光渐暗,开班仪式虽已结束,孩子们仍围着工作人员追问:“明天去圆明园要准备什么?”“在大学里能看到什么?”那一双双发光的眼睛,让人相信:这趟旅程早已超越旅行本身,成为“草原连着北京”最深情的诠释。

未来几天,这些来自草原的少年将在首都的土地上,把“远方”变为“亲近”,将“好奇”转化为“责任”。而科右前旗党群服务中心也将持续以“石榴籽小课堂”为纽带,让更多草原少年走进北京,让更多京城朋友读懂草原——将这份跨越山河的情感联结,在一代代青少年心中,扎根愈深,绽放愈灿。(常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