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与广东佛山市自结对协作以来,围绕“稳就业、促增收”目标,通过机制共建、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务协作体系。近五年来,两地以政策为牵引、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驱动,推动劳务协作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可持续发展转变,累计促进超40万农村劳动力在粤港澳大湾区端稳“就业饭碗”,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图为:黔东南与佛山联合举办东西部协作招聘会场景

机制创新,构建全方位协作体系

创新建立政策体系,在政策上保驾护航。黔东南、佛山两地签署州、县两级劳务协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近五年来开展定期互访对接累计230余次,形成信息共享、培训联动、权益保障的合作框架。出台《黔东南州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高质量发展十条扶持政策措施》,通过一次性稳岗补助每人2000元、组织输出服务补贴每人300元、吸纳就业补助每个企业最高10万元等政策,激发市场活力。政策出台以来,全州兑现东西部协作农村劳动力到省内外就业一次性稳岗就业补助3951.5万元,惠及群众5.34万人。

织密州内外就业服务“一张网”,推动服务网络全覆盖。对内构建“公共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机构+零工市场+村级服务站”四级服务体系,上线“苗侗就业通”小程序,集成岗位推送、政策咨询等服务功能;对外在佛山等地设立42个劳务协作站,形成“1个省级总站+3个分站+38个县级站”的省外服务网,提供维权、转岗、培训等“一站式”支持。如岑巩县驻佛山三水区劳务协作站站长肖吉军,通过“扫码登记+入户走访”建立就业数据库,帮助1200余名乡亲在佛山就业,家庭年均增收5.5万元。

积极对接东部优质资源,引入广州南方人才、佛山邦仕达、广东鸿泰等头部人力资源机构扎根黔东南,联合开展“订单式”招聘,有针对性地为州内劳动力服务帮助就业。2021年来,两地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500余场,收集发布岗位50余万个,服务求职群众30余万人次,实现供需高效匹配。

据统计,截至目前黔东南州在省外务工规模稳在90万人左右,其中在粤务工规模稳定在40万人以上。

精准对接,提升劳务协作质效

携手推进岗位精准输送,依托驻外劳务协作站、人力资源机构,广泛收集大湾区岗位信息,“十四五”期间累计发布广东企业用工需求超50万个。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创新“点对点”输送模式,通过包专车、专列、自驾车补贴等方式,免费输送6.33万人返岗就业。

实施技能提升靶向培训,采取“黔东南有基础技能的劳动力+东部培训内容标准+技能证书+东部就业”模式,推进东西部协作技能培训、跨省异地技能培训、“粤黔互通”培训、校校(企)合作,提升劳动力在东部就业增收能力。围绕佛山制造业、家政服务业等行业需求,双方通过提高培训资金、派遣师资、送出去培训等形式,针对性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等中长期项目制订单培训,每县(市)每年至少举办1班次,培训后输送学员赴佛山就业。2021年来联合举办培训班1296期,培训6.02万余人次。如榕江县电工陆颖干参加“订单班”培训后,取得职业技能证书,与12名学员共同入职广东深科达智能装备公司,实现“培训即就业”。

图为:黔东南州与佛山市举办东西部劳务协作联席会议场景

推动暖心服务,劳务协作站引入律师维权机制,提供合同纠纷、工资拖欠等法律援助,动态服务成效显著。如2024年黔东南驻南海区工作站与律师事务所合作成立维权中心,当年成功办结15起劳动维权案件;丹寨县驻佛山工作站通过“需求对接”机制,为2万余人次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荐,就业成功率超80%。

据统计,2021年来全州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到广东省稳岗就业11.72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7.2万人、占比达61.43 %。

品牌引领,拓宽就业增收路径

立足苗侗文化、生态资源,培育劳务品牌,打造“贵州‘村超’乡村主播”“黔东南绣娘”“苗岭专业采收工”等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和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在促就业、惠民生、助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黔东南州、县培育东西部协作元素劳务品牌41个,初步构建“专家库+项目库”促进就业创业支撑体系。如“黔东南绣娘”品牌推动苗绣登陆国际时装周,施秉县舞水云台公司通过AI数字化纹样开发,实现外贸额100万美元,带动1200余人就业;返乡大学生唐胜忠创立新媒体公司,依托“村超”主播品牌开展直播带货,2024年创收4000万元,带动20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结合黔东南群众劳务就业的习惯和特点,针对大龄低技能劳动力,组织季节性务工,创新培育“苗岭专业采收工”劳务品牌,通过包车免费输送农村劳动力赴广东、广西、浙江等地采收甘蔗、桉树等,促进群众增收。2021年以来,累计带动3.35万人到广东、广西等地季节性采收甘蔗等,通过季节性务工不少群众建成“甘蔗房”、买上“甘蔗车”,此项工作得到中国劳动保障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瞄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农村劳动力,共建佛黔协作产业园、就业帮扶车间,拓展就近就业渠道。2021年来,实施企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安置建档立卡脱贫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等,开发公益性岗位4万余个;结合州内季节性用工实际,组织劳动力就近务工促增收,2021年来新增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6.33万人。如雷山县“茶麻菇稻”产业园吸纳350余名劳动力就业,施秉县太子参产业链带动千人增收。

据统计,2021年来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就业20余万人次,2024年黔东南州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劳务品牌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黔东南州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构建、精准服务与品牌赋能,将劳务协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后续,两地将持续深化“组团式”帮扶,推动技能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为区域共同富裕提供可复制的“佛黔经验”。

通讯员 罗开会 龙先华 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