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彩贵州与黄浦江畔的教育协作中,上海交通大学“组团式”帮扶团队携先进办学理念与科研优势,一头扎进了贵州理工学院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发展建设中。入驻以来,这支由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帮扶团队紧扣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以系统化、精准化的帮扶举措,为西部高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激活学院创新引擎

“来到贵州理工学院,我们要紧密地合作,为材料与工程学院注入强心剂”在第一次与材料与工程学院教师的见面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贵州理工学院学术副院长董杰教授说。党政联席会议、学术委员会、教职工大会、与教师多次谈心谈话……针对学科发展方向分散的问题,帮扶团队深入基层调研,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制定《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关于省科技厅支持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贵州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办法鼓励学院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作,争取产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团队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科研项目,累计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22项、省部级项目2项,开展一对一标书打磨指导,显著提升项目质量。目前已成功立项贵州省科技厅项目3项、教育厅项目2项,到账经费900余万元,用于学院科研平台的提升,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

“帮扶团队来到学院以后,深入基层,全面了解学院科研平台、教师科研方向的现状等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学院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让我感受到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关心和厚爱,作为学院青年教师,一定会再接再厉,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力争更多的科研产出。”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研室主任张玉兰说。

力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学院,制定详细的人才引进计划,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推荐学院骨干教师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上海交通大学开展学习进修工作;利用科技厅项目凝练老师研究方向,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以老带新的团队结构……“希望通过我们的帮扶,能够让学院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确,科研能力越来越强,形成特色学科与特色科研。”在谈到学科平台建设时,冯凯说道。

协作打通产学研脉络

帮扶团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起贵州产业需求与上海科技资源的对接桥梁,构建贵州理工学院与地方企业合作纽带。2025年3月至6月间,团队成员走进贵州航天风华、中航重机等10余家重点企业实地调研产业技术瓶颈,与贵州省企业累计签署科研项目10余项,联合申报并成功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

在安顺市科技局,帮扶团队专家开展轻金属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科技洽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贵州理工学院材料学院常务副院长冯凯结合上海交大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积累,就低空经济领域铝加工材料研发提出前瞻性方案,双方围绕创新中心平台搭建、关键技术攻关等议题达成多项共识。

在调研固达电缆集团时,团队针对企业提出的特种电缆材料国产化替代需求,现场梳理出3项技术合作路径,为地方龙头企业突破技术壁垒提供了智力支持。

“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帮扶团队带领青年科研骨干深入企业一线走访调研,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积极开拓产学研合作新路径,既有务实也有创新,让我们受益良多。”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龙绍檑介绍道。

多维赋能托举育人

实验室内,砂纸与试样的摩擦声、抛光机的运转声与师生间的讨论声交织,冯凯正在指导参加第四届贵州省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学生队伍,在他的鼓励下,贵州理工学院参赛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备赛,以总分第一荣获贵州赛区团体一等奖。在人才培养一线,帮扶团队深度参与教学实践改革。深入实践课堂,多次与师生探讨课程优化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李铸国教授受邀开展的“面向激光增材制造的新金属材料研发及应用”学术讲座,为学院教师打开了前沿技术视野,吸引200余名师生参与交流。

针对毕业生就业难题,帮扶团队发挥上海资源优势,牵线上海天瑞仅博复合管有限公司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现场促成3名学生就业。企业代表参观学院焊接技术实验室后,对实践教学条件给予高度评价,双方就共建实习基地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从黄浦江畔到多彩贵州,上海交通大学帮扶团队用脚步丈量责任,以专业赋能发展。截至目前,这支团队已推动贵州理工学院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在科研经费到账、校企合作项目数、高水平成果产出等方面实现新高,形成了“项目带动-平台支撑-人才成长-产业受益”的良性循环。正如董杰教授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将坚实扛起帮扶责任,发挥自身优势,以双向赋能为目的筑牢双方帮扶基础,共同谱写新时代东西部高校协同发展的新篇章。(贵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