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潮涌。当下的呼伦贝尔,从绿意盎然的田间地头,到智慧化的矿山车间,从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到产业园区的生产一线,科技创新的活力因子正在加速奔涌。

  科技“突围”,赋能产业技术创新

  实施科技“突围”工程以来,呼伦贝尔市交上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全市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较2021年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企业达5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4家,新增自治区级平台载体6家;

  聚焦县域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组织实施84项科技项目,下达科技项目资金3450万元,大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为县域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力“蒙科聚”创新平台呼伦贝尔分中心建设,线上发布重要资讯301条、科技成果164条,汇集科研人才264人;

  兑现“科技创新20条”政策资金2155.09万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紧扣“五大任务”目标,全力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加速构建“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提升,呼伦贝尔市打造“科技+产业”双轮驱动新引擎,重点实施4个点位“突围”和8个方面攻坚行动,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创新与跨越发展。

  5月15日,百台无人电动矿卡集群“华能睿驰”在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伊敏露天矿投运,这是全球首个在5G—A网络下实现“车—云—网”规模化协同的露天矿。

  这些纯电动矿用卡车取消了驾驶室,借助多重传感器与高精度定位系统,在复杂环境中有序运作。依托5G网络,作业人员可轻松在集控中心总控界面上,完成对无人电动矿卡的实时控制,对行驶路径、作业任务进行统一调度,全天候不间断作业,创下无人驾驶电动矿卡领域全球最大吨位、最快运行速度、最低运行温度3项纪录。

  无人驾驶电动矿车及其支持系统开发研究,是呼伦贝尔市重点实施的科技“突围”4个点位之一。

  呼伦贝尔市广泛协调对接,全面征集科技“突围”点位,经深入研究论证,最终凝练出无人驾驶电动矿车及其支持系统开发研究、褐煤和粉煤灰衍生储热材料开发研究、农作物单产提升、玉米精深加工发酵技术开发研究等4个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科技“突围”点位专项,集中资源力量开展重点攻关,推动产业技术实现创新突破。

  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深度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呼伦贝尔市“借智借力”,不断深化京蒙协作,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与多位院士在农业领域开展联合攻关。

  呼伦贝尔市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与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交流,启动“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伦贝尔分中心”筹建工作。

  为加强域内协同,呼伦贝尔市与内蒙古森工集团、高校院所等开展多领域合作,积极拓展国际科研合作,推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牙克石市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畜牧研究院等国内专业机构的畜牧业团队,深入所属各乡镇的肉牛养殖集中区,现场对病牛进行免费诊治,提供“一对一”科学指导。

  绰河源镇绰山社区居民林向国就是受益者之一:“牛在春秋两季过渡期容易生病,通过专家指导,我们学习到专业技术,有助于提升养殖效益。”

  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自治区科技厅6月5日公布的首批重点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名单中,由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榜上有名。

  东北阜丰公司研发部经理助理杨顺迪介绍,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单因素实验。实验成功后,将进一步构建稳定产酸高效生产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打下基础。

  为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呼伦贝尔市不断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持续扩大科技型企业队伍规模。组织100余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一线,为创新发展提供精准服务;紧抓技术合同成交额,截至6月30日,全市成交额1.15亿元,同比增长114.37%。

  深度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呼伦贝尔市用好“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通过举办成果发布会、开展线上宣传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6月6日,2025年第26期“蒙科聚”专题发布会——呼伦贝尔科技“突围”点位专项科技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华能内蒙古东部能源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集中发布了“高寒环境露天矿电动无人驾驶矿卡智能高效运输系统成套技术及应用”“一种高寒地区换热站供热负荷预测方法”等4项最新科技成果。

  科技创新贵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浪潮中,呼伦贝尔正奋勇前行。(记者 李玉琢 通讯员 李立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