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西部协作的纽带将粤黔两地的医疗力量紧密相连。广东医疗人员刘礼萍来到镇宁自治县人民医院,带着火龙罐、耳穴压豆、葫芦灸等中医传统特色疗法,开展规范化操作指导与临床应用培训。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输送,而是一场让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扎根、服务群众的实践,让“简便验廉”的诊疗方式惠及更多黔乡百姓。
刘礼萍开展中医耳穴疗法培训。
中医适宜技术,精准契合基层需求
中医适宜技术以其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的特点,与西部基层医疗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在镇宁县,风湿骨痛、慢性劳损、妇科调理等是常见病症,而无需大型设备、仅凭一罐一灸便能施展的中医技法,恰好能在村卫生室等基层场所发挥作用。
刘礼萍跟同仁一起探讨中医适宜技术。
刘礼萍带来的“多功能盆灸”便是典型代表。它具备温经散寒、祛除湿气、活血化瘀等多重功效,操作起来简单方便,所用的艾草药泥成本不高,却能为当地群众提供实在的健康守护。这些技术像一股清泉,流淌进基层医疗的脉络,填补了服务中的短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实用的诊疗服务。在镇宁县医院推广这些技术时,刘礼萍深入基层,耐心为当地医护人员与群众讲解技术原理与优势,助力中医适宜技术更快融入当地医疗体系。
培育本土力量,让技术真正扎根
培育本土力量,让技术真正扎根,核心在于培养能让技术在黔乡长留的本土化骨干。刘礼萍采用“理论+实操+现场指导”模式,为镇宁县医务人员开展培训,累计覆盖60人次,最终实现“一院一骨干”的技术覆盖,为中医适宜技术在当地的持续发展筑牢人才基石。
刘礼萍开展葫芦灸疗法培训。
刘礼萍在培训中,摒弃单向的知识灌输,采用手把手教学、沉浸式体验和持续操作指导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当地医务人员真正掌握了中医适宜技术的“绝活”,从最初的学习模仿到能够独立应用,成为传承和推广这些技术的中坚力量,让中医智慧在本土有了持续传递的载体。
刘礼萍现场指导火龙罐技术操作。
从“输血”到“造血”,共促医疗发展
帮扶的意义,在于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广东医疗团队并非单纯捐赠物资,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帮助镇宁县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推动苗医药文化与岭南中医技术相融合,为当地中医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种“造血式”的帮扶,让镇宁县的基层医疗不仅获得了技术支持,更激发了自身的发展动力。当本土医务人员能够熟练运用并创新发展中医适宜技术时,便实现了医疗服务能力的长效提升。这既是东西部协作成果的体现,也是为基层群众健康福祉筑牢根基的务实之举。
刘礼萍为居民做中药熏蒸。
如今,在镇宁医疗机构里,中医适宜技术已逐渐普及。一罐一灸的温度,不仅缓解着群众的病痛,更承载着粤黔协作的情谊与对健康中国的践行。随着这些技术的持续推广,必将为当地群众的健康生活增添更多保障,让中医智慧在新时代的基层土壤中持续绽放光彩。(文/图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