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的蛋鸡产业示范园内,一枚枚洁净的鸡蛋正通过自动化生产线,被打包、装箱,运往千里之外的粤港澳大湾区。这枚小小的鸡蛋,不仅是餐桌上的食品,更成为连接东西、盘活一方经济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依托广东东莞与贵州铜仁的协作机制,松桃县聚焦“一县一业”发展目标,以共建省级“粤黔协作乡村振兴蛋鸡产业示范园”为核心载体,通过系统规划、品牌塑造、渠道拓展、利益联结和要素保障五大举措,推动松桃蛋鸡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将蛋鸡产业做成了年产值数亿元、带动上千人稳定就业的富民产业。

全链布局:从“一枚蛋”到“一条链”的融合发展

在松桃县盘信镇,群山脚下的贵州梵净蛋谷食品有限公司现代化养殖基地内,10个智能化大棚整齐排列,百万羽蛋鸡正啄食着由玉米、豆粕等科学配比的饲料,下层传输带上,圆滚滚的梵净山鸡蛋正“奔赴”分拣车间。这里是粤黔协作乡村振兴蛋鸡产业示范园的核心区,也是铜仁市规模最大的蛋鸡产业集群之一。

据介绍,目前松桃全县已建成20万套蛋种鸡场2个、年产5000万羽蛋鸡苗孵化中心1个、存栏400万羽青年蛋鸡场1个,全县蛋鸡总存栏量达370万羽,年产鸡蛋10亿枚。

同时,年产能15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可屠宰加工家禽5000吨的生产线、年处理1亿枚蛋品的初加工车间、年产5万吨的有机肥厂和6000万片的蛋托生产线。这些设施共同构成了“从种鸡到餐桌”的闭环产业链,真正实现了“一只种鸡、一枚蛋、一条链”的融合发展。

品牌突围:“梵净蛋谷”赢得湾区市场

品质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据松桃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四川圣迪乐村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熟蛋品生产标准体系,园区严格推行“七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种苗、饲料、防疫、服务、标准、品牌和销售,确保每一枚鸡蛋都符合高品质标准。

通过打造“梵净蛋谷”等禽蛋公共品牌,制定专属养殖标准与产品标准,强化品牌辨识度与市场竞争力。建立产品溯源体系,将鸡蛋从种源、喂养、防疫到加工的全流程信息编入追溯码,消费者可实时查询安全与品质信息,增强产品信任度。目前,“铜仁梵净蛋谷(粤港澳)运营中心”已在东莞正式运营,专门负责“梵净蛋谷”品牌在大湾区的推介与推广,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

在东莞虎门,面积1775.6平方米的“梵净山珍·松桃消费协作馆”已成为松桃农产品在大湾区的重要展示窗口和销售枢纽。同时,通过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商超渠道的结合,松桃鸡蛋已成功进入成渝经济圈、长珠潭城市群等多个区域市场。实现多区域市场覆盖。此外,依托强村富民公司平台,统筹规模蛋鸡养殖场的流动资金融资与经营管理,深化“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协作模式,针对性拓展大湾区商超、社区团购等销售场景,形成“产地直供+终端直达”的高效产销链路。

利益共享:产业工人端稳“金饭碗”

在存栏10万羽的蛋鸡养殖场内,48岁的当地村民杨文武正在鸡蛋分拣线上装箱。"以前在广东打工,一年回不了一次家。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工资三四千,还能顺便照顾老人孩子。"杨文武笑着说。

这样的故事在松桃并非个例。通过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蛋鸡产业已直接带动群众就业1056人(含本地农村劳动力817人),年人均增收约4万元;解决临时就业409人,人均年增收约0.2万元,累计带动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1226人,覆盖脱贫户182户。同时,利用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建立“防返贫资金池”,用于化解全县监测户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据了解,2022年以来,已累计兑现蛋鸡产业分红资金1377.06万元,受益农户1.2万户,户均增收1147元,实现“产业增效、农户增收”的双赢目标。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在特色。从武陵山区到粤港澳大湾区,从传统散养到智能化生产,松桃蛋鸡产业的成功实践,串起了东西部协作的共赢链。

文、图|邹春江 粤黔协作工作队铜仁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