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乌江水,巍巍群山迎,粤黔同向行。
三年帮扶深耕路,为黔东山峦环抱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队伍”。129名专家曾在此扎根坚守,以“组团式”帮扶的强劲力量精准赋能。他们的身影遍布1所医院、2所学校、16个产业领域,其中教育领域46人、医疗领域18人、科技特派员65人,用专业与热忱为沿河的建设与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帮扶的故事从未停歇:有人帮扶期满仍眷恋这片土地,主动申请留任;有人带着牵挂告别,新的帮扶力量又稳稳接过接力棒。目前,仍有79名专家人才在沿河持续深耕,其中教育领域16人、医疗领域5人、科技特派员58人,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始终在黔东大地深深扎根、向阳生长。
空心李。
一套“五式”工作法 激发帮扶“新动能”
自2022年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沿河锚定“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要求,聚焦“三个方面”“十二个明显提升”目标,创新构建并扎实推行“五式”工作法,以闭环式推进机制,让“组团式”帮扶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为教育、医疗、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联动式”统筹,高位推动聚合力。沿河第一时间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迅速搭建“县级统筹主导、部门分工主责、基层单位主体落实”的三级联动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让帮扶资源像水流向低处般汇聚一线,让帮扶力量像种子扎根土壤般沉到基层,确保每一项举措都落地有声、每一份投入都见行见效。
“任务式”协同,清单管理破难题。紧扣“十二个明显提升”目标,沿河精准对接县域发展的“痛点”与帮扶团队的“强项”,量身定制“一县一方案”“一领域一细则”。创新建立“四张清单”:用“需求清单”摸清群众急难愁盼,用“资源清单”整合内外帮扶力量,用“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表,用“成效清单”检验工作实不实。以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节点化考核,让帮扶任务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沿河民族中学门口。
“主导式”创新,授权赋能激活力。打破“帮扶队只当参谋”的惯性思维,构建“帮扶团队主导、本土力量协同”的创新体系,赋予帮扶团队人事建议权、专项经费统筹权、业务决策权。在此基础上,推出“名校+”合作办学、“名医+”专科共建、“专家+”技术推广三大模式:东部名校的教学经验走进沿河课堂,东莞专家的诊疗技术融入县医院科室,农业专家的种植秘诀传到田间地头,让优质资源真正扎下根、能共享。
“开放式”建队,输血造血育人才。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打造“师带徒、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的立体化培养体系:通过专题培训让本土教师学新理念,跟班学习让医院骨干学新技术,实践锻炼让产业能手学新方法。不只是“引进来”,更注重“育本土”。三年间,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留得住的本土人才队伍逐渐成长,真正成为“永远带不走的工作队”。
一站式保障,厚待人才解烦忧。把帮扶人才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从三方面做好服务:政治上“给平台”,优先推荐优秀帮扶干部参加评优、晋升职级;待遇上“给保障”,落实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政策,让人才住得安心;生活上“给温暖”,建立常态化走访慰问机制,逢年过节上门聊聊家常,送家乡的特产。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的一站式服务,让帮扶人才能心无旁骛投入工作,把沿河当成第二故乡。
一套协作“组合拳” 打活帮扶“一盘棋”
随着“组团式”帮扶的春风在沿河大地持续吹拂,教育、医疗、科技等各领域帮扶工作早已告别“浅尝辄止”,每一项举措都不走过场、不搞形式,最终都化作了群众能感知的变化、发展可衡量的进步,让“实效”二字稳稳立在沿河的山水间。
教学质量从“追赶”到“跃升”。沿河民族中学以“严・和”为办学理念,构建三级党建网络,新增28项管理制度,让校园管理更规范。2025年高考,该校一本上线率较2022年提升21.28个百分点,本科上线率提升22.89个百分点。
沿河职校借鉴东部校企协同经验,开设“订单班”,让学生“入学即定岗、毕业即就业”。2025年,该校升学率较2022年提高16.34个百分点,就业率达91.46%,让曾经“毕业愁就业”的日子一去不返。
教师队伍从“经验型”到“专业型”。沿河民族中学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模式,邀请专家102人次进校评课讲座,选派300余名教师赴东部名校跟岗学习。“青蓝工程”结对104对师徒,年轻教师跟着老专家授课、改教案;培育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50人晋升职称,45人在教学竞赛中获奖,获省级课题立项2项、市级25项,发表论文62篇,教师们的“底气”越来越足。
沿河职校制定“六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通过“1+1”结对、东西流动等机制,让教师既能教理论,又能懂实践。如今,该校共培育学科带头人6人、省教研组成员3人、企业导师21人,教师获市级以上奖项22个。
学生素质从“全面发展”到“特长绽放”。沿河民族中学在国家课程外,开发33门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土家刺绣课上,学生指尖翻飞绣出乌江山水;机器人社团里,队员们调试的作品在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斩获一等奖。“四节两礼”活动年均开展20余场,32个社团、班级劳动基地让学生全面成长,体质健康达标率99%,心理健康筛查合格率97%,孩子们的笑容更加灿烂。
沿河职校以“技能节”“技能大师进校园”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长本领;开设红色文化、土家山歌等课程,传承民族文化。2022年以来,15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技能竞赛获省级一等奖2项,2025年食用菌栽培技术赛项更是蝉联省级一等奖,更多的学生能够站上台骄傲地展示自己的技能。
学校管理从“粗放”到“精细”。沿河民族中学引进20余人的准军事化管理团队,开展“转作风、强管理、抓执行、重落实”行动,领导班子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投入5582万元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宽敞的教室配有新的教学设备,整洁的宿舍舒适便捷,家校共育满意度达95%。家长说:“把娃放这儿,我们放心。”
沿河职校修订21项管理制度,推行“管理导师制”,让中层干部跟着帮扶专家学管理。投入3182.3万元升级护理、汽修等核心专业实训基地,改造校园基础设施:护理实训室有了模拟病房,汽修车间添了新设备,育人环境越来越好,吸引更多学生到校就读。
诊疗能力从“能看病”到“看好病”。借力东莞帮扶医院资源,各医院开展远程会诊,村民不用跑市里,在县医院就能让东莞专家看片子、开药方。投入880万元升级儿童重症监护室、急诊科,完善医疗设备,新生儿重症救治能力大幅提升。截至目前,门诊接诊量达42.94万人次,较2022年提升14.16个百分点;出院患者4.44万人次,提升9.02个百分点。建成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5个,设立博士工作站1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75项,群众“看病难、看病远”得到大大缓解。
健康管理从“治病”到“防病”。争取3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健康管理中心,为群众做体检、建健康档案;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指导22家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发展。义诊队伍翻山越岭走进村寨,2022年以来共开展89次义诊,惠及7000余人次。在偏远山村,医生给老人量血压、讲高血压防治知识,还留下联系卡“有不舒服随时打电话”。投入10余万元用于义诊随访,曾经“小病扛、大病拖”的村民,如今能够“定期体检”,早防早治。
人才队伍从“缺人”到“强队”。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修订《2022—2035年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师带徒”“团队带团队”传帮带:14名驻点帮扶专家带42名本土医生,从查房、手术到写病历,手把手教;89名中层干部跟班学习管理经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大力引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14名(本科 109 名、硕士 5 名),自主招聘护理人员75名。235人晋升中高级职称,78人提升本科学历,还发表2篇SCI论文——医院的“人才梯队”越来越稳,能看病、会科研的医生越来越多。
医院管理从“规范”到“智慧”。以党建为引领,实施“三带六提升”工程,打造“沿医向党・医路先锋”品牌。2024年医院党委获评铜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推行“7S”管理、“五位一体”值班制度,修订520余条医疗管理制度,规范300余项诊疗流程。2024年获评铜仁市“先进集体”。2022年以来,帮扶双方领导班子互访26次,共商医院发展大计;投入660余万元建设“智慧医院”,推进“三位一体”智慧医疗服务,搭建慢病管理、在线挂号等系统,村民用身份证就能查病历并约医生,就医更便捷了。
创新应用从“靠经验”到“靠科技”。聚焦“一主两辅”农业特色产业,沿河组织科技特派员以“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方式,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在茶园,教农户养护技术;在果园,示范指导,提高产量。投入417万元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17项,领办创办企业、合作社9家。如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8.2%,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2022年提升15.89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29%,曾经“看天吃饭”的农业,如今有了“科技撑腰”。
产业效益从“小散弱”到“规模化”。建立科技特派员“包乡联村”机制,58名中央、省、市级特派员全覆盖服务16个产业。聚焦肉牛(羊)产业,引进良种、推广科学养殖;瞄准空心李,研发保鲜技术、拓宽销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新品种集成示范基地200余个,申报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4个,推广新技术260余项、新品种300余个。现在,沿河的肉牛养殖场从“几头牛的散户”变成“上百头牛的合作社”,空心李从“本地卖”变成“销全国”,产业效益翻了番。
人才培养从“门外汉”到“土专家”。印发县科技特派员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和基地,针对技术需求“量身施教”:给种粮大户讲“病虫害绿色防治”,给合作社教“农产品电商运营”。截至目前,开展技术培训1万余人次,技术咨询1000余次,帮扶农户800余户,曾经“不懂技术不敢种”的农户,如今成了懂技术的“土专家”。
农民素质从“会种地”到“善经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科技特派员开展肉牛养殖、水果提质、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带头人,共培养高素质农民1579人、致富带头人874人,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守着一亩三分地”变成“想着怎么把产业做大”,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了。
沿河的帮扶成果不是纸上的报告,是学生眼里的光,是患者脸上的笑,是农民手里的丰收。那些跨越山海的帮扶者,把技术和经验留在了这里,更把“想干事、能干事”的劲头传给本土队伍。如今,乌江依旧奔流,群山依旧巍峨,但这片土地上的日子,早已换了新模样,那是帮扶结出的幸福果,是沿河百姓朝着好日子奔跑的新希望。(图/文 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