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家门口就业是最关键的一环。

在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的来料加工车间内,26岁的仲林手脚配合娴熟,平车在她的操作下飞速运转。只见她双手灵动,一个抱枕的雏形在她手中迅速显现。谁能想到,这个如今手脚麻利的女工,曾在求职路上尝遍辛酸。

仲林是卫子镇保民村村民,丈夫常年在外地工地打零工,收入并不稳定。家中老人需要赡养,女儿刚上幼儿园,接送时间雷打不动。更让她自卑的是,因先天言语障碍,每次开口求职,总被误解为“反应慢”。曾试过在镇上餐厅端盘子,却因要准时接孩子被婉拒;想去超市当理货员,面试时比划半天,最终只等来一句“我们需要能沟通的员工”。

转机出现在朋友圈一则招工信息上,同村姐妹带着她找到车间负责人肖华时,仲林攥着衣角的手心里全是汗。肖华是个热心肠的人,看到仲林的情况,他没有丝毫犹豫,决定帮助仲林。在教授仲林平车操作技能时,肖华格外耐心,他手把手地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比划,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仲林也格外努力,她眼神专注,紧紧盯着肖华的每一个动作,用心去领会每一个细节。就这样,在肖华的悉心指导下,不到半月,仲林就熟练掌握了平车的操作技能。“她很聪明,学得也认真。很多操作只要说一遍就懂了。”提起仲林,肖华满是夸赞。

如今的仲林,手机日程表写得满满当当:早上7:30送女儿到幼儿园,8:00到车间开工;下午4:30提前收工,接孩子放学、买菜、做饭。车间里的姐妹们知道她听不见,便默契地用手势交流——谁的线轴用完了,就晃一晃空轴;需要换花色布料,就举着样品在她眼前晃两下。

“每天接送孩子的同时,还能把钱挣了。”对于每月1500元至2500元的工资,仲林很满足,内心也一直充满感激。据肖华介绍,如今仲林已成长为车间的技术骨干,新员工若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她总是乐于伸出援手。

在昭化,仲林的故事是千万个“家门口就业”缩影。卫子镇的来料加工车间里,67岁的李桂华戴着老花镜操作平车,她说:“在家反正没事干,能挣一点是一点,也不用伸手向儿女要。”残障人士高廷培在车间干组装,每月能拿2000元,“终于不用全靠低保过日子”。返乡青年冯小蓉从打零工变身车间技术工,“既能照顾父母,又能学技术,比在外地漂泊踏实”。

这些温暖场景,源于东西部协作的“绣花功夫”。浙江拱墅区与昭化区结对后,把“帮扶车间”作为就业扶贫的关键——在全区建起29个车间,引入工艺简单、时间灵活的来料加工订单,产品经中欧班列直运欧洲,运输成本降低了,群众收入增加了。(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