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山海情,沪滇共振兴。2020至2023年间,沪滇协作累计投入1700万元帮扶资金,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普洱市景谷县益智乡石寨村。这个昔日的偏远山村,如今蝶变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正探索着“农耕体验+民族文化+观光旅游”的三产融合新路径。
在勐堆村民小组,硬化的村道蜿蜒舒展,45盏太阳能路灯“列队迎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踏歌起舞,孩童在新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连心亭嬉戏,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丽乡村画卷。2022年,当地运用500万元沪滇资金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完成70间生态猪舍改建,实现人畜分离全覆盖;新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1000米村道串联起广场、公厕等公共设施。“实施人畜分离后,寨子里再也闻不到牲畜异味,庭院整洁了,游客多了,我家农家乐旺季日均接待超50人次。”村民陶花细数变化。
村民在芒冒村民小组散步。杨永见摄
离开勐堆村民小组,来到芒冒小组,这里同样呈现出一片因沪滇协作而蓬勃发展的景象。农耕文化体验中心与民族元素展馆相映成趣。2023年,750万元沪滇资金再注活力: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等。项目建设既传承了傣族织锦、彝族打歌等非遗文化,更擦亮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金字招牌。
走进林下珠芽魔芋种植基地,帮务村村民黎建康正在采收魔芋。他介绍说:“企业保底收购让种植风险大大降低,今年我家20亩魔芋预计增收30万元。”2020年以来,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模式,450万元沪滇资金撬动益智乡种植3354.2亩魔芋,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新建成的鲜魔芋加工厂日加工80吨—100吨生产线,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村民在挖魔芋。杨永见摄
站在新的起点,当地将持续深化沪滇协作机制:建立基础设施管护基金,确保项目长效运行;培育10个乡村旅游示范户,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游”精品线路;推广“党组织+合作社+N”模式,力争2025年农旅综合收入突破亿元。这条“山海共育、三产融合”的振兴之路,正铺就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幸福通途。(周洁、杨永见、李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