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位于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镇壤塘村的浙川文化产业园内,壤塘县云端缝纫工坊的工人专心操作缝纫机。飞针走线中,一条条床单在她们的指尖逐渐成形。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产业项目在选择落脚点时,往往很看重劳动力技能素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水平、物流配送体系等因素。但海拔3500米、地处川西北高原深处的壤塘村,在这些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这个服装产业项目为何攀上“云端”,与高原小村结缘?当天,记者走进这家缝纫工坊一探究竟。
从合作社到“工坊”
浙江经验与壤塘探索擦出火花
走进云端缝纫工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陈列橱窗,其中整齐摆放着款式各异的校服、制服等服装样品。
爬上工坊二楼,宽大的车间里整齐摆放着数十台缝纫机。工人们坐在缝纫机前进行压线、裁剪等操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壤塘镇及周边的农牧民。工人们操作的熟练程度,看上去已不亚于服装生产企业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人。
高原上的农牧民为何会有如此熟练的缝纫技术?原来,为了让农牧民掌握就业增收的一技之长,帮助他们“走出去”就业,壤塘县从2018年开始便在当地开展缝纫技术培训。
但仍有部分农牧民因为家庭或个人原因,不方便外出务工。2020年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中壤塘镇壤塘村成立云端缝纫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一些民族服饰、帐篷的缝制工作,利用村活动室建起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帮助农牧民在家门口提高收入。
“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地点都比较灵活。”中壤塘镇党委副书记杨晓英说,当时,合作社有订单才通知他们来做,还可以拿回家做,“到了农忙时节,他们也可以先忙农活或上山挖药材,尽量做到两头不耽误。”
2021年,国家调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后,浙江结对帮扶四川。浙江省温州市5个县区、湖州市3个县区、嘉兴市5个县区,分别结对阿坝州13个县市。浙江驻阿坝州帮扶工作队带来诸多宝贵经验,“共富工坊”模式是其中之一。
浙江的“共富工坊”模式,主要利用农村党群服务阵地、闲置房屋土地、工厂车间等资源,创办工坊式创业就业平台。通过“企业送单、工坊派单、农户接单”的方式,促进农民就近就地灵活就业,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的目标,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
2023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一批典型经验》中,“共富工坊”位列10个典型经验首位。此前,浙江已在阿坝州汶川县等地移植“共富工坊”模式,不仅每年投入15万元援建经费用于打造援建车间和就业基地等,还协助开展前期培训、拓宽订单渠道,帮助当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这一打造“工坊式创业就业平台”的思路与缝纫合作社做大做强的发展需求相碰撞,擦出了新的火花,云端缝纫工坊应运而生。
从村活动室到产业园
多举措帮农牧民实现稳定增收
订单规模如何扩大,是缝纫工坊生存发展的首要课题。温州市鹿城区驻壤塘县工作队与壤塘县委县政府携手合作,首先瞄准壤塘县内市场就近找订单。
此前,壤塘县中小学校大多没有统一的校服。瞄准这一需求,鹿城区驻壤塘县工作队整合浙江援建经费和社会捐助资金,为全县中小学生定做校服。“共有11000多套,是我们拿到的一份‘大单’。”云端缝纫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泽丹娜姆对此记忆犹新。
壤塘县每年举行壤巴拉节时,都需要大量购买大型帐篷。去年,这笔订单也交给了云端缝纫工坊。“这笔订单一共收入90多万元。”泽丹娜姆说,工坊还拿到了县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制服订单。
不仅如此,鹿城区驻壤塘县工作队还打通了与汶川等地致富工坊的交流渠道,让云端缝纫工坊可以与汶川等地的同类型工坊“共享”订单。
2024年,云端缝纫工坊实现营业额300余万元,同比增长7.14%。其中23%的销售收入作为劳务费发给工人。
此外,在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驻壤塘村第一书记何锦宇的协调下,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服订单也交给了云端缝纫工坊,订单额超40万元。“目前正在准备布料,预计月底就可以正式开始制作。”泽丹娜姆说。
随着订单越来越多,部分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开始“回流”。中壤塘镇脱贫户罗青在接受缝纫技术培训后外出务工,但在外生活一直不太适应。听说缝纫工坊红火起来,她决定回乡。泽丹娜姆手中的一份排单记录显示,订单量大时罗青一天可做45条裤子,按每条15元的加工费计算,一天可挣675元。
订单规模扩大,原本使用的村活动室已不够用。鹿城区驻壤塘县工作队从正在建设的浙川文化产业园中专门“分”出一栋厂房,根据缝纫工坊的需求进行了改造,并设置裁剪、缝纫、绣花3个车间。这个在村活动室“成长”起来的小合作社,搬进了真正的“工坊”里。
浙江驻壤塘帮扶工作队队长陈永霖透露,为帮助工人提高缝纫技能,打响云端缝纫工坊的品牌,工作队还计划利用浙阿两地交流活动及请老师进来授课、带工人外出培训等方式,让壤塘村的农牧民把服装产业这个“饭碗”端得更稳。
走出缝纫车间,记者注意到,不远处一台新引进的机床刚刚调试完毕。泽丹娜姆说,经过培训,大部分工人已能够熟练使用这台设备,“这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攀 壤塘县融媒体中心 刘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