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虽远,两心相连。

  东与西,山与海,从渤海之滨到黄土高原,相距1300余公里的津南区和灵台县,遥跨千里山河,因东西部协作而紧密相连。

  2018年,津甘两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部署,津南区与灵台县结对,同心同向,携手向前。

  七年来,津南区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人才交流、劳务协作等方式,尽津南所能,帮灵台所需,聚焦助力我县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人才交流、园区共建,不断深化合作交流,拓展协作领域,完善帮扶机制,推动东西部协作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精准使用资金 提高帮扶实效

  情越山海,2018年津甘两地对口帮扶协作关系建立以来,津南区为我县落实援助资金2.69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250万元,我县重点把资金安排到群众最急需、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尽可能实施一些看得见、实效好的大项目,让每一笔钱都用到关键处,共实施帮扶项目5大类269项,有效促进了东西部协作向纵深开展,乡村振兴更深入推进。

共建产业园区 发挥带动效应

  灵台县中台镇杨村津甘共建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菌床上,一朵朵圆润饱满的双孢菇宛如银白色的珍珠镶嵌其中,等待着采收;在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陇东矮砧苹果试验示范中心,一排排矮砧果树整齐划一,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据了解,两地对口帮扶协作关系建立以来,津南区援助我县共建产业园2个,两地坚持把津甘共建产业园作为促进合作共赢、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大资金投入,整合优化项目,有效助推带动了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发展。

加快乡村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灵台大地,宽敞的水泥路、整齐的砖瓦房,道路两旁花红柳绿,随处可见“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美丽乡村画卷,而这一幅幅和谐美好的乡村景象,得益于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的支持。

  东西部协作帮扶以来,我县安排帮扶资金用于村级公共服务提升、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实施了一批村社道路、排污排水、环境整治项目,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面貌。紧扣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和文化底蕴,持续推进邵寨干槐树、独店张鳌坡、西屯白草坡、什字草脉、新开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区5个津甘共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打造了“和美”乡村建设和地质灾害搬迁的新样板。

深化劳务协作 促进稳岗就业



增加群众收入,就业是关键。2024年春节刚过,津南区和灵台县两地人社部门就联合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暨东西部劳务协作专项服务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次,引进天津市和县内外企业30余家,提供用工岗位3300余个。



  同时,依托津南区“就业云超市”公众号和华阳职业培训学校、海棠空间等劳务协作示范基地,多渠道发布用工信息。今年,灵台县向天津定向输转劳动力573人,省内就近就便就业1469人,向其他地区输转1475人,帮助有意愿外出务工的群众出得去、好就业。

加强人才交流 实现互融互通

  2024年7月4日,是“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干部崔昌乐帮扶期满的日子,但他随着工作的开展和生活的融入,与灵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顾不上对远在1300公里之外家乡的思念,毅然决定向组织递交了延期申请。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一路走来,每一位援甘的干部、人才都践行着“有情怀、有干劲、有甘味”的援甘精神,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在灵台县留下深深的印记。

  结对帮扶以来,两地不断围绕教育、医疗、农业、文化、科技等重点领域,广泛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交流互动,津南区先后选派7名党政干部、223名专业技术人员来灵台县挂职和开展支农支教支医活动,灵台县选派48名党政干部、545名专业技术人员赴津南区挂职锻炼、学习深造。全面促进两地人员互动互通理思路,互鉴互学强本领。

促进消费帮扶 惠及两地群众

  消费帮扶,一头连着好产品,一头连着大市场。灵台县把消费帮扶作为协作帮扶的重点,在津南区精心指导下,与津南区制定了《灵台县2024年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项目实施细则》,签订“津灵惠万家”特色农产品供销框架协议,进一步拓宽了灵台县农特产品营销渠道。今年灵台县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津企陇上行、兰洽会线上营销等系列活动,全方位、立体式推介灵台农特产品,不仅让游客、津企对灵台县有了更多了解,也让他们有了更多投资意向。

  借着东西部协作的机遇,灵台苹果、牛肉、食用油等农特产品,走进了东部市场。依托灵台县农特产品天津旗舰店等渠道,订单式销售特色农产品6000多吨,实现收入6550万元,津灵协作铺就了一条消费帮扶的“康庄大道”。

  山海携手情相牵,千里共绘新画卷。展望未来,津南区与灵台县将不忘协作共赢的主题使命,共同拓展协作领域、深化协作内涵,永续协作情谊,全力以赴共奏东西协作的美丽“序曲”。(记者 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