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开放与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这样要求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强化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发挥沿海、沿边、沿江和交通干线等优势,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今年8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进一步强调,要聚焦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成都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新使命、新担当,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融入新发展格局,激活西部新动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有利于提升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增强我国发展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成都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成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城市,成都正逐步从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前沿。通过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成都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这一转变不仅激活了西部市场的巨大潜力,更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深度融合,为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叠加多重国家战略,引领区域新发展。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使成都在全国发展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作为多重国家战略交汇之地,成都在沟通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发挥着战略纽带和核心腹地的作用,成为推动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实现的重要引擎。通过深化区域协同,成都将进一步强化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影响力,成为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成都还将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形成区域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同开创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打造国际大都市,彰显城市新魅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与核心载体。作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的城市发展实践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成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致力于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此外,成都通过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逐步成为联通亚欧、辐射全球的国际性资源配置中心。这些战略举措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成都的城市品质与国际竞争力,更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坚实支撑与强大动力。


精准发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协同打造区域发展极核,不断增强区域互济辐射力。一是深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全力保障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建设;推动成渝电子信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能升级,共建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共建西部科学城和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联合打造成渝绵创新共同体;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推动国家赋予其中一地的金融改革创新举措和支持政策。二是高质量建设成都都市圈。引领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科技上的都市圈、产业上的都市圈”,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加强成德眉资同城化顶层设计,优化合作机制,构建都市圈发展共同体;联合打造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共建都市圈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落实成德眉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推进成德眉资学校结对共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三是推动“五区共兴”发展。联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做强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联动川南经济区联建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创新基地;联动川东北经济区建设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联动攀西经济区建设产业创新基地、技术转移基地、成果转化基地;联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优化提升成阿、成甘、成凉等产业合作园区模式,实现发展共兴。

创新东中西部平台对接机制,不断增强区域协同能力。一是构建多层次政策联动体系。推动建立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联盟,形成定期沟通机制,共同制定符合多方利益的开放政策;深化金融改革与开放,依托国际金融中心等机构平台的建设,强化跨区域合作跨境投融资、支付结算联动机制;依托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与东中部地区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深化人才要素跨区域的流动和共享。二是搭建高能级开放型经济平台。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发展“一带一路”中试产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搭建多产业合作平台,共同打造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靶向招引一批标志性项目,开辟差异化竞争一体化发展新内容。三是强化高质量基础设施通道。培养一批连接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提高集群内中心城市或城市群衔接协同水平,推进口岸换装转运设施扩能改造,全面提升重点战略物资转运能力和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级;优化交通枢纽布局,做好衔接通道用地和空间预留,推动枢纽与周边区域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共建内陆重点空港、陆港等物流枢纽,全力保障国内国际循环畅通。

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国内外融通能力。一是构建高效率国际开放大通道。实施中欧班列(成渝)提升工程,增强与成渝两地在组货方面的协同,提升中欧班列(成渝)运输效率;立足“空港+陆港”双枢纽优势,加快开发数条亚蓉欧“空铁公”多式联运精品路线,形成连接东盟、覆盖中亚、联通欧洲的陆空联运通道,增强成都在对外开放中的通道枢纽功能。二是优化多领域国际对外合作平台。抢抓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争取更多国家事权下放,探索有利于促进跨境投资贸易的便利化外汇政策和贸易监管制度,推动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推进中法成都生态园、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新川创新科技园、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国别合作园区结合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差异化建设。三是深化多元化对外交流合作渠道。统筹运用国际经贸活动、国际展会论坛、民间交流平台等资源加强城市对外宣传,开展国别化、精准化传播,持续提升公园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推动文创产品出海,打好熊猫牌、赛事牌等,打造成都IP,推动成都文创产品及企业抱团出海,助力“三城三都”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积极承接国家主场外交活动,参与承办多边双边机制框架内活动,争取更多国外高级别团组来访。

(作者周钻究: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