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简称“榕”,别称榕城,古称闽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常青。一半为山一半入海的地貌,让福州以江海联运为纽带建立起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古往今来,福州的建筑在融合多方元素下形成了独特的标签。一座座历史久远的古厝穿起坊巷间的文化脉络,为每一位初到榕城的游客描绘出最“巷”往的生活。
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城内便利的内河航运与通达的海洋交通相连,优异的地理条件使福州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图为吉林一号卫星俯瞰福州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
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吸引来了各地大批的商贾汇聚于此,中原的合院住宅也随着移民的传入渐渐形成坊、巷等街道,有人说,街巷就是福州的灵魂。图为航拍福州连江奇达村。
作为福州最负盛名的景点,“三坊七巷”便是福州街巷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始建于晋、兴盛于明清的三坊七巷,是中国主城区格局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街巷。图为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七巷”具有坊中有巷,巷巷相通的特点。图为福州三坊七巷夜景。
“三坊七巷”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人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自晚清至民国初年,从这里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大量对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图为航拍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图/ICphoto图为三坊七巷。
一半历史一半烟火,“三坊七巷”浓郁的历史沉淀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在坊巷深处,寻迹问“史”。图为三坊七巷之一的塔巷。
以水路运输为纽带,人口、货物在福州汇聚并孕育出丰富的文化。福州市台江区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区,俗称“双杭”。指的是从小桥头到大庙路之间的两条平行的横街,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图为福州上下杭。
上下杭这片曾经以商业的繁华而闻名的古老街区,一直以来是民俗、史学专家们研究福州商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图为在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举行的“沉浸式演艺”再现古代福州商业繁茂的景象。
福州港湾自南向北排列,来往船只川流不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福州带来了富饶的海洋资源,鱼丸、佛跳墙等“海味”为原材料的美食为福州打上了最“鲜”的标签。图为福州连江县奇达村旗冠顶海上养殖,这里被称为“鲍鱼之乡”。
福州市植榕,在古时便已成风俗。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满城绿荫,暑不张盖”,使福州有了“榕城”的美称。图为三坊七巷上爱心形状的榕树。
游客在福州三坊七巷“爱心”树前拍照留念,这一棵爱心形状的榕树已然成为游客首选的网红打卡点。
历史感十足,古早味满溢,这里的山川江河湖海承载了半部近代史,使福州成为有特色,有人情味,有市井气息的城市。图为福州市台江区上下杭,“福”文化主题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