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云南红河县的哈尼梯田稻浪翻涌,层层金黄中蕴藏着农户增收的“新密码”——肥美的梯田稻香鸭。在沪滇协作机制的持续赋能下,“稻鸭共作”生态模式正带动当地农户实现“四季不闲、全年增收”,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在此徐徐展开。
红河县宝华镇梯田鸭。赵龙云摄
“一只鸭苗只要5块钱,养足半年公司保底回收,去年我养了50只鸭,就赚了5000多元!”红河县宝华镇农户吴波收的一番话,道出了当地农户发展养鸭产业的信心与底气。
这份底气,源于沪滇协作的精准施策。每年秋收后,上海市长宁区援滇工作组联合红河县农科局,利用帮扶资金对鸭苗进行补贴,农户仅需支付少量费用即可领养。鸭苗由当地的农业公司统一培育满30天,完成全部疫苗接种后再交付农户,从源头上降低了养殖风险。
“稻鸭共作”模式构建了一套高效的生态循环系统。水稻收割后,鸭群入田,通过觅食残留稻谷、昆虫等天然饲料,实现生态养殖。由此产出的稻香鸭肉质上乘,广受上海等地市场欢迎。企业更以每羽成鸭60—90元、每枚鸭蛋2.1元的保底价回收,形成“领苗—养殖—销售”闭环,为农户建立起一条稳定增收的渠道。
红河县宝华镇鸭苗发放现场。赵龙云摄
自2022年以来,红河县累计发放鸭苗超过50万羽,带动1.3万户农户实现增收;投入1500万元建成的特色产业示范园,集孵化、加工、冷链、销售于一体,推动全产业链升级。2024年,梯田鸭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产品不仅进入上海各大商超,还成功入选“百县百品”名录。
从哈尼梯田到上海的餐桌,稻香鸭架起了沪滇协作的“致富桥梁”,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赵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