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作为四川省乡村运营试点的重要区域,德阳市旌阳区深刻把握浙川东西部协作战略机遇,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重要路径,于7月29日至30日启动乡村运营试点二期培训活动。
此次活动特邀浙江乡村运营领域专家团队深入旌阳,通过“理论授课+实地指导+深度研讨”的模式,为破解本地试点村资源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核心竞争力不足等现实难题注入“浙江智慧”,以跨区域协作的生动实践践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培训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高站位谋篇:以浙川协作为桥,筑牢乡村振兴人才基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旌阳区紧扣这一要求,在乡村运营试点工作推进的关键阶段,直面各试点村“资源散、资产少、基建弱、竞争力不足”的共性困境,将人才培养作为破局之钥。此次二期培训精准对接浙江乡村运营先进经验,特邀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绍麒、浙江省首批“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优秀学员徐登朝,以及深耕产业聚集、生态景区、非遗项目、资源约束型村庄运营的四位浙江“实战教头”,构建起“政策理论+实操方法+案例解析”的立体化培训体系。
7月29日,两场主题培训在区农业农村局拉开帷幕。吕绍麒以《乡村DNA的挖掘与农文创产品开发》为题,结合浙江“千万工程”中“一村一品”的培育经验,详解如何在资源有限条件下提炼乡村特色、激活闲置资源,为旌阳试点村提供“从0到1”的产业培育思路;徐登朝则聚焦《短视频直播在乡村运营中的实践与应用》,通过“农播荟”助农案例,传授低成本引流、品牌推广的数字化手段,破解旌阳乡村“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传播难题。参训的镇街分管负责人、村书记及运营师纷纷表示,课程直指痛点,为资源薄弱村打开了“小投入大效益”的新思路。
接地气施策:用实地诊疗之法,精准对接浙川实践需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7月30日上午,浙江专家团队兵分四路,深入旌阳区红伏村、仙桥村、东美村、高槐村,开展“一村一策”实地指导。这四个试点村分别对应浙江专家擅长的产业类型,形成精准对接的“诊疗矩阵”。
在东美村的水稻种植基地,陈文耀结合浙江“产业聚集”经验,针对该村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问题,提出紧扣“国家级油菜种植基地”金字招牌,运用“合作社+加工企业+电商平台”的闭环模式,建议优先整合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统一包装、溯源体系建设提升品牌溢价;面对红伏村业态分散、客户黏性不强的现状,王泽敏借鉴临安指南村“生态景区型”运营逻辑,现场规划小手拉大手的反向研学主题,将研学作为整村运营的“海王之心”,通过业态串联的串珠效应,形成“孩子带家长研学”与“家长带孩子研学”的双轮驱动模式,做强、做深双向研学运营产品,促进红伏经济、流量双增长;仙桥村的非遗传承场所内,宋凯以桐庐深澳村的文化活化经验为蓝本,紧紧围绕“千年树”特色,现场提炼“祈福”主题,并以此规划系列特色主题营销内容,指导如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成为增收引擎。
聚合力破局:靠深度研讨之举,探索特色运营新路径
30日下午,高槐村袈蓝咖啡的沙龙交流会成为思想碰撞的“主战场”。浙江专家、本地运营师、村委书记围绕“资源薄弱村如何突围”展开深度对话。“我们村想发展乡村旅游,但路网不完善,游客进不来怎么办?”长寿村运营师徐龙飞的困惑,得到郑樟银的针对性回应:“小昆村最初也是‘断头路’,我们先聚焦核心资源点修通‘产业路’,用初期采摘游、研学游的收益反哺路网建设,形成‘运营-收益-基建’的良性循环。”高槐村运营师李红影则与宋凯探讨“设计师思维如何落地乡村”,最终达成共识:先从低成本的文创市集、艺术装置入手,用“小而美”的项目积累口碑,再逐步扩大规模。会后,大家形式浙江—旌阳帮扶联络机制,持续性的在线上为旌阳区乡村运营师出谋划策,解决他们在后续运营工作中的困惑与难点。
交流会尾声,浙江省乡村促进会副秘书长庄庆超的总结点明核心:“浙江经验的本质,是在资源约束下找到最优解。旌阳要立足实际,把‘千万工程’的方法论转化为‘旌阳实践’的施工图,通过浙川在乡村运营中的合作与深度交流,也将旌阳区“1+1+N+N”的乡村运营平台模式,即一个乡村运营工作领导小组,一个乡村运营中心,组建N个强村公司,招募N个乡村运营师的模式也推广并应用到了浙江的乡村运营工作中”。沙龙分享会后,旌阳区乡村运营中心与浙江芒种乡村运营公司在会上携手发布《旌阳区乡村运营试点村商业白皮书》招商实施计划,将更多浙江、四川本地资源带进旌阳,保障旌阳区乡村运营工作的推进及产业、资源落地。
此次浙川协作培训活动,既是旌阳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东西部协作共促乡村发展的生动缩影。随着浙江经验的本土化转化,旌阳区正逐步探索出一条“以人才赋能破解资源瓶颈、以精准施策激活乡村价值”的特色运营之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旌阳活力”。(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