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科尔沁草原,绿浪翻滚,生机盎然。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到田间地头的产业实践,从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到智慧农业的蓬勃兴起,京蒙两地以科技帮扶为纽带,书写着“京蒙同心、绿富同兴”的生动故事。
“看这大豆的长势,今年亩产突破400斤没问题。”在内蒙古谷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品种大豆脉育565示范田里,技术负责人张喜权弯腰拨开茂密的豆秧,脸上写满自豪。而在3年前,这片土地还因前茬玉米药害困扰,大豆亩产不足300斤。
转变始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同内蒙古谷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科技突围工程”。针对科右前旗地区大豆产业“品种弱、效益低”的痛点,通过引入传统优质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生物育种技术,培育耐草甘膦除草剂生物育种大豆新品种,提升大豆的抗逆性和增产性,同时避免当茬和前茬除草剂药害影响,不仅大豆长得更好了,还保护了土壤生态环境。
内蒙古谷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装。于舰勐摄
“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就像给大豆穿上了‘防弹衣',既耐除草剂又抗逆,种子‘身体’好了,产量自然就提高了。”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专家何斯铭比喻说。在谷霖农业的百亩育种基地,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监测-环境适配”技术,正在培育新的适合当地的生物育种大豆品种。
50多公里外,另一场“舌尖上的革新”正在上演。走进科右前旗恒佳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将红彤彤的沙果送入一条“智造线”:经过精准热风联合真空冷冻干燥后,这些草原野果变身为每公斤售价超45元的果干,远销北上广等大城市。
“过去晒沙果是靠天吃饭,晒不好就容易变质。在京蒙协作的科技帮扶下,现在生产线用上了沙果干绿色低碳制干技术,不仅保证了果干果脯的品质,保质期还是原来的1.5倍,我们的果干果脯就能销售的更远。”看着刚刚生产出的沙果干,科右前旗恒佳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林对今年的果干果脯生产充满信心。
专家对恒佳果业进行技术指导。于舰勐摄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科研成果到真金白银,京蒙科技合作的“种子”正在科右前旗长成“产业森林”。
穿过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的大门,自动化流水线上,羊草、玉米青贮、苜蓿等经过除尘、消毒、熟化破壁、TMR搅拌等流程后,变成了牛羊的优质饲料。
“过去牧民卖草就像‘看天吃饭’,都是零零散散地卖,现在我们有了‘中央厨房’,能够消化掉当地大部分牧草,解决牧草销售难题,还提高了牧民的收入,” 内蒙古现代牧场运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钱可鑫介绍说。
2023年,园区依托京蒙协作的力量,成立了林草过渡区草产业创新研发中心,聚焦牧草精深加工与数智仓储技术研发,围绕草种改良、牧草种植两个关键环节,成功研发出“抗寒高产苜蓿品种选育技术”“退化割草地质量提升技术”等12项核心技术,牧草品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相比传统品种提升了40%,进一步挖掘草原资源的价值,为草产业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俯瞰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于舰勐摄
据科右前旗大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亚鹏介绍,如今园区年加工各类牧草能力达2万吨,生产包衣草种1000余吨,全年销售总产值突破1.5亿元,吸引稳定性和临时性就业500余人,带动周边牧民年均增收1.1万元,园区已跃居内蒙古东部最大草产品集散中心。
兴安盟行署副盟长、科右前旗委书记孙书涛说,下一步科右前旗将持续深化京蒙科技协作,聚焦重点项目提质、高端人才引育、合作领域拓展,探索“科技+产业+人才”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两地协作在更高维度、更宽领域结出更多硕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于舰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