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本镇辣翻天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亩每年给我们土地流转费300元,我家有4亩地,仅此一项收入就有1000元。公司的季节性临时用工、长期用工等,也基本上聘用我们当地村民,长期工每月2100元、短期工每天100元。”凯本镇毛口村村民陈智余在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上班已经好几年了,对于合作社带动乡亲们务工增收的事儿深感庆幸。
近年来,凯本镇以市场主体培育提升为切入点,强化全产业链思维,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东西部协作”三联驱动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巩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2024年,通过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带动2000余户群众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发展轨道,实现劳务产值达2000余万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石。凯本镇通过全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梯次培育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等多措并举培育市场主体,打造高水平的农业市场主体集聚平台,不断带动村民务工增收。
“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以市场订单为焦点,聚拢全镇主要产业大户,我们2022年便成立了岑巩县凯本镇辣翻天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再海介绍,通过吸收全镇产业发展散户、农户为社员,由合作社统一吸纳市场订单和提供技术指导,群众消化订单,化整体为个体,聚个体合整体,带动全镇产业发展。2024年辣翻天合作社共有社员200余名,发展订单式辣椒、菜苔、红薯、玉米等产业8000余亩,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截至目前,凯本镇已培育市场主体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家庭农场15家。带动1万余群众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实现就近就业务工增收。通过合作社示范带动,围绕辣椒、菜薹等特色精品蔬菜发展主线,推动了菜园变农场、农民变股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村集体经济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凯本镇以水稻制种主导产业为核心,充分利用坝区与水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盘活闲置资产,以点带面,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彰显。
沈家湾村是凯本镇的产业大村,自乡村振兴战略号角吹响以来,当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因地制宜建项目、找投资、稳产业。烤烟种植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2024年全村如期较好的完成了1100亩的规划种植面积,实现产值500余万元。
“我们村的坝区资源较为丰富,在做好烤烟产业外,我们还发展了中药材300亩、红菜苔、辣椒等精品蔬菜1560亩,全年可提供灵活就业岗位3万余人次。”沈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肖安培说,2024年沈家湾村集体经济突破了50万元,发展势头良好。
集体经济健硕、产业兴旺发达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前提条件。2024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年,沈家湾村抓住一切发展机遇不放松,科学决策、措施精准,较好的完成了各项指标任务。
“2024年,我们全镇8个村村集体经济均达20万元以上。其中,大寨、毛口、龙塘河、沈家湾4个村超50万元,全镇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凯本镇党委书记刘泽友介绍,从2019年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2000元到今天的17000余元的巨大变化,一路走来离不开产业发展的支撑。下一步,凯本镇继续围绕产业发展这条主战线,抓好三农工作服务民生发展。
近年来,凯本镇紧扣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持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积极引进多项优质项目落地发展,多管齐下,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乡村振兴的脚步越来越坚实。
“该项目共建设鲈鱼亲本培育池5口、鱼苗孵化车间1000平方米、产卵池23个,每年可反季节繁育加州鲈鱼苗种10亿尾以上,预计每年产值5000万元左右。”基地老板霍玉林说。
自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对口帮扶岑巩县以来,凯本镇紧扣两地在资源互补互利互惠中,围绕“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在“产业合作、稳岗就业、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建立帮扶协作机制,携手同心推动一个个项目在岑巩拔地而起、一件件民生实事惠及凯本百姓。
“水产养殖基地通过资产租赁的方式出租给市场主体,所获得的收益60%用于凯本镇‘三类户’分红,40%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凯本镇党委副书记张志正介绍,该项目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免费向有意愿的农户提供苗种、技术服务、成鱼回收、吸纳就业等,带动农户共建“水中生态牧场”,共奔致富路。
2022年,在6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岑巩县凯本镇常年适合发展特色生态水产养殖的自然资源优势与三水区的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相结合,推动集苗种繁育、成鱼养殖于一体的佛黔协作共建·岑巩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在凯本镇大寨村落地。通过打造支点,推动全镇渔业、蔬菜、牛肉产业成功列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帮扶协作成效进一步巩固。
2024年,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东西部协作”三联驱动下,全镇以水稻制种为核心,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形成了水稻、烤烟、黄精、冷水鱼四个产业带。稳定落实水稻制种3600余亩、烤烟1600余亩、黄精9600、冷水鱼500余亩、辣椒4000余亩、红菜苔等精品蔬菜产业4000余亩。带动灵活就业19万余人次,发放务工费2000余万元,有效促进群众增收。(通讯员 吴国明 钟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