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26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挽黔”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再度深入贵州省安顺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罗甸县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粤黔两地师生在平塘民族中学大合影。.jpg

粤黔两地师生在平塘民族中学大合影。

本次实践由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州铁职院”)财经商贸学院组建,延续与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安顺职院”)“六共二联”协作理念,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宗旨,集结20名精通直播培训、摄影剪辑、教育教学等技能的学生,在“副高教师+专业带头人+资深辅导员”的领衔带队下,通过“产业调研+直播助农+教育启蒙+文化传播”四维模块,将粤黔协作延伸至乡村一线,依托“在田野·在云端·在课堂·在文脉”四在实践形式激活当地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黔地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产业调研:锚定需求靶心,绘制振兴蓝图

实践团于7月18日深入安顺职院对口帮扶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沙营镇养牛村、坡贡镇凡化村等多民族聚居区,7月20日深入安顺古城,7月24日深入罗甸县当地的农文旅企业,分别通过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及实地调查法,精准定位各产业发展痛点。

实践团成员于养牛村与凡化村通过访谈调查,全面了解养牛村布依族王大爷烦恼:“蜂蜜甜、面条筋道,可年轻人外出打工,我们老花眼不会用手机卖东西。”折射出该村肉牛养殖零散化、留守群体数字技能薄弱的困境;凡化村虽有5000-6000亩坡贡小黄姜的种植规模,但苗族种姜大户龙大哥对着手机订单发愁:“品质再好,开启直播我们只会拍简单的内容,这样的视频吸引不了外人。”反映出当地缺乏直播团队打造经验、农民营销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

实践团成员于大小井风景名胜区调研。.jpg

实践团成员在大小井风景名胜区调研。

实践团成员于安顺古城通过问卷调查,调研结果显示——游客来自12省(市、地区)印证跨地域辐射力;40.63%通过网络平台、28.13%经朋友推荐了解,凸显线上传播与口碑效应,95%游客愿推荐,彰显文旅魅力发展潜力。游客认可美食、地戏等非遗及慢节奏氛围,也建议增设路牌标识、巡逻引导,需以“产业升维”补基础建设短板。

通过对罗甸县当地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发现当地农文旅企业的特色农产品虽独具地域风味与生态优势,却存在销售渠道难、品牌推广难、团队建设难三大发展瓶颈,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认可度有限、规模化发展受阻等突出问题。

为推动直播助农工作稳步开展,实践团将上述调研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实践团形成涵盖电商、文旅、非遗传承领域的3份《调研报告》,提出“开展针对性直播培训、优化市场推广策略、打造专业直播团队”等超10条具有可行性、具体性和操作性的建议,助力各族群众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共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直播助农:直播激活市场,培育本土动能

实践团基于各地调研结果,精准锁定乡村发展中的痛点与需求。围绕直播助农这一核心方向,采用实地培训、实战演练、实景直播“三位一体”模式,全力激活乡村市场活力。

实践团通过对养牛村和凡化村开展2场针对性电商直播技能实地培训,为养牛村的手工面条、蜂蜜等产品及凡化村苗族小黄姜、茶叶等民族特色产品,量身设计涵盖平台规则解析、团队架构搭建等电商直播全流程的16课时培训体系。累计培育出“带不走的本土直播团队”50余人次,获得村民100%好评,2户农户当场表达合作意向。

团队成员深入罗甸县当地农文旅企业,为企业负责人进行直播实战演练。负责人李经理全程观看演练后深有感触:“我们目前的发展正需要接受系统的直播培训以打造专业的直播团队,你们的演练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是我们当地很多企业发展的‘救命稻草’。”

实践团成员给企业进行直播演练。.jpg

实践团成员给企业进行直播演练。

实践团于安顺古城开展3场实景直播,直播涵盖非遗美食、古城文化、古潮共富等主题为古城宣传注入活力。直播成效显著,总点赞次数达75000次,直观展现出古城魅力对云端受众的强大吸引力。

从民族村寨的特色产品到农文旅企业的发展新路,再到古城文化的云端绽放,实践团不仅留下了可复制的直播经验,更点燃了乡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下一步,这些扎根本土的直播力量将持续发力,助力“黔货出山”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共富新篇。

教育启蒙:搭建成长阶梯,厚植团结根基

实践团根据粤黔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知识科普、互动体验、多学科课程教学等多元形式,为两地青少年搭建成长平台,助力区域青少年教育协同发展。

实践团于7月13—16日在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科教城校区率先联合粤黔两地启动“铁路知识科普”“直播互动体验课”等兼顾知识性与互动性的暑期特色课程。线上课程成效显著,获赞11.5万次。线下以广州青少年科技馆为主阵地,组织在穗的粤黔青少年家庭通过高铁模型拼装、铁路信号模拟操作等互动项目,让两地青少年在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化对铁路科技的理解。课后,来自贵州黔东南的学生黄天泽表示:“这次研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心灵的联结,希望以后能和广州的朋友一起参与更多科技项目。”7月23日、25日分别在贵州罗甸县玉湖社区、平塘民族中学开设铁路知识科普、英语日常用语、积极心理辅导等课程,覆盖300余名各族儿童,助力孩子们缓解成长压力、提升综合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实践团师生与玉湖社区学生大合影。.jpg

实践团师生与玉湖社区学生大合影。

从高铁模型拼装中的协作互助,到直播间里跨越千里的知识传递,实践团不仅留下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与互动经验,更架起了粤黔两地青少年心灵相通的桥梁。

文化传播:活化非遗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实践团围绕“红色基因+非遗传承+生态体验”主题精心打造1条红色研学路线,并通过镜头活化当地文化资源。

首日,实践团首站走进王若飞故居,在“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箴言中深植革命初心,体悟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随后,探访拥有600年历史的安顺文庙,梳理屯军文化、多民族交融与儒家思想的共生脉络。午后,成员们深入旧州古镇,在负责人带领下体验屯堡小锅茶制作,从摊青到干燥亲历绿茶工艺,感受黔茶产业的文化底蕴。

两校领导及师生于安顺文庙合影。.jpg

两校领导及师生于安顺文庙合影。

次日,研学路线延伸至非遗与生态交融的核心区域。在牛蹄关村探访蜡染、古纸两大非遗工坊,见证布依族手艺人以铜刀绘蜡纹、苗族以构树皮抄古纸的传统技艺。在蜡染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画蜡、浸染等工艺。此外,实践团联动安顺职院,在社团活动室开展剪纸活动,两校师生共绘“粤黔非遗联盟”蓝图,为非遗传承与民族团结注入长效动能。

期间,实践团以镜头为媒介,将安顺市十里荷廊、牛蹄关村,罗甸县大小井风景名胜区等点位串联成线,拍摄系列宣传片。影像中,既有十里荷廊荷塘生态与布依族农耕文化的共生之美、牛蹄关村文旅融合的鲜活实践,也有大小井风景名胜区的喀斯特地貌奇观,定格了自然与文化的交融瞬间。

据悉,作为2025年“粤黔青芯”东西部协作青少年科普研学交流示范性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铁挽黔”实践团铺就了粤黔协作向纵深发展的坚实路径。(文/梁倩梅、张金、麦施萍 图/“铁挽黔”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