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村肉牛养殖小区棚圈

水泉村肉牛养殖小区棚圈

凌晨四点,天际泛着微微的靛青色,林西县宏达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牛舍里却已亮起暖黄的灯光,伴随着细微的机械运转声,智能饲喂机器人沿着预设轨道平稳行进,精准地将不同配方的饲料投放到对应饲槽——母牛的饲料添了钙粉,小牛的食料拌着益生菌,育肥牛的草料加了蛋白粉。没过多久,几百头牛的“定制早餐”在黎明前悄然完成。

智能饲喂机器人

智能饲喂机器人

科技赋能 养殖户告别“半夜爬牛棚”

合作社理事长韩立智站在监控屏幕前,看着实时跳动的数据感慨:“这些‘铁牛倌’比人还精细,凌晨干活不耽误牛长膘,我们也能睡个踏实觉了!”这充满科技感的养殖场景,正是2023年京蒙协作肉牛改良提质扩群数字化智能建设项目结出的硕果。借助300万元京蒙帮扶资金的撬动,统部镇引入数字化智能精准饲喂机器人、电子耳标、体征检测项圈等451套设备,构建起覆盖肉牛育种、饲喂、防疫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体系。

如今,每头牛都戴着专属“身份证”,随身携带“健康管家”,身上的温度检测发情设备配合分群系统,能精准识别发情母牛并分群管理,使配种成功率提升至92%;体征监测项圈实时采集牛只体温、步数等数据,提前48小时预警疾病风险,让兽医从“救火队员”变“保健医生”,更值得称道的是智能饲喂系统的“精打细算”,通过分析牛体重与饲料转化率的关系,系统动态优化饲喂方案,使饲料成本降低18%,肉牛日均增重提高23%。有效实现了养殖户的降本增效,为精养精育、建设节粮型畜种提供有益探索。

棚圈经济 激活村集体与养殖户“双赢密码”

京蒙协作的生动实践在统部镇水泉村留下鲜明注脚,走进村民冯中卫承包的标准化棚圈,粉碎机将玉米秸秆加工成细末,自动撒料车沿着轨道均匀投喂,智能扫地机及时清理着养殖区。“这‘五星级牛宾馆’是京蒙帮扶给咱建的,租金一年才两万多,养100多头牛比过去轻松一半,年收入能到30万元!”2022年,北京市投入789万元帮扶资金实施的肉牛养殖小区项目,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传统散养模式升级为“智饲舍栏促产能”的集约化养殖。

项目共建成9栋标准化钢架棚圈,通过配套自动饮水、智能监控等十余项现代化设施,让养殖效率提升40%以上。在养殖小区的辐射带动下,水泉村形成“一链嵌三金”收入模式:让群众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就业有“薪金”、生产经营有“售金”,带动村民多渠道增收。更形成“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循环经济,养殖产生的粪污加工再还田,打通了种植养殖连接环节,实现了粪污利用有出口、耕地地力有提升、产业发展可持续,使玉米亩产提升500斤,化肥用量减少20%,带动户均年增收1万元。

村集体收入也“水涨船高”,三年来水泉村集体经济实现三级跳,累计增收超90万元,其中超半数收入用于反哺民生,一方面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针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开展农技培训,提升其自身发展能力。正如镇党委书记田野所说,“京蒙协作不是‘输血’,而是‘造血’。”这种“产业带动、科技赋能、民生共享”的发展路径,正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清晰轮廓。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传统散养”到“科学精养”,京蒙协作的种子,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当科技与产业结合,当帮扶与振兴同频,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时代画卷,正在京蒙两地携手奋斗中徐徐铺展。(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