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织金的天气乍暖还寒,熊家场镇群潮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卫生院综合楼里却暖意融融,挂着粤黔协作标志的综合楼格外醒目。
织金县熊家场镇卫生院新综合楼。
“龚大姐,现在,不用赶早班车了吧?”院长刘蕾轻轻推开病房门。搬迁群众龚清利正在新购置的康复牵引床进行治疗:“现在家门口就能做到,谁还往县城跑啊!”
两年前,龚清利每月要在家人的陪同下赶早班车去县城治疗,来回三小时的山路颠得本就晕车的她苦不堪言。好在,广州市增城区投入900余万元,为安置点所在的群潮社区卫生院修建了综合楼,还购置了数字化诊疗设备,让她得以在家门口享受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
“有了增城区资助的先进诊疗设备,我们院新增了康复医学、数字化DR室等功能科室。” 刘蕾满脸笑容地介绍着,龚清利接过话茬说:“我的是老毛病,以前总要往县医院跑,费时又费钱。现在好了,在家门口看病,省钱又省时间。”
这个曾经因场地和设备限制,患者不得不往大医院转的山区卫生院,如今每天要接待近百名患者。
“张大姐情况持续好转,您看是否调整用药?”此时,1000公里外的广州市增城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医师陈炙邦的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上弹出织金县人民医院杨洪云医生发来的脑部CT影像。
这位曾在织金挂职一年的“老帮扶”,如今成了杨洪云的“云端队友”。两人通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继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
增城区挂职织金人民医院副院长黄键宁开展日常查房。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陈炙邦在增城的同事,现挂职织金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黄键宁说。
“注意团队合作。快一点,再快一点!”在增城区注资提质改造后的织金县第三中学操场上,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
教师杨万里满心感激地分享着自己的教学业务成长故事。“多亏了帮扶老师肖海英‘师傅’,她手把手地教我教学设计,从课堂环节到教学方法,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在肖海英的悉心指导下,杨万里的《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成功取得了贵州省级教学设计一等奖。
织金县第三中学操场。
“师傅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每一堂课都精心准备,每一次指导都倾尽全力,她的敬业精神与专业能力有目共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杨万里说,“增城区新塘中学专家来织金三中担任校长,还组建了帮扶教师团队常驻学校。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珠藏镇龙腾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珠藏小学,增城区援建的新教学楼即将启用。
“老教室挤得很,新教学楼看起来宽敞又明亮,坐在里面学习肯定更带劲啦!” 六年级学生李明明兴奋地说道。
2024年度,广州市增城区伸出援手,投入600万元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助力该小学建设新教学楼。项目从筹备到建成,一路稳步推进。去年9月正式动工,不到半年已完成所有建设内容。
“学校现有2000余名学生,一个班坐50多个孩子,转身都困难。这新教学楼一旦启用,困扰多年的大班额问题便迎刃而解。教学环境的改善,将为师生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学习空间。”校长曹瑾眼神中满是期待。
在化起镇第二小学,东西部协作的春风同样吹拂着校园的每个角落。随着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注入,当地教育部门为该校量身打造了全方位升级方案。
卫生院新的综合楼和设备为搬迁群众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新教学楼为学子们开启了知识殿堂的崭新大门,全新升级让校园环境焕然一新。这些项目的落地和提升,是这场东西部协作最生动的注脚。
从珠江到乌江,从木棉到杜鹃。东西部协作不仅为织金县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更带来了希望和信心。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增城区向织金县提供财政援助资金2.25亿元,在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实施项目70余个,惠及10万余人。记者 周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