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帮扶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大举措,也是东西部协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来自山东青岛的支教教师把他乡视故乡、以育人为担当,为通渭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秦慧玲是一名山东青岛胶州市选派到通渭的支教教师,在通渭三中担任高一历史科目教学工作,来通渭的一周多时间,她积极融入新的工作环境,细心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孩子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支教教师秦慧玲:“通渭是古丝绸之路,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孩子在这个地区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就受这种文化底蕴的影响,他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是有天然的优势的。虽然我上课的时间只有这短短的一周多的时间,但是我通过课堂观察来看,我觉得他们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只是需要我们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走进通渭三中高一(8)班的教室,杨怀霞老师正在带领学生铿锵有力诵读《沁园春·长沙》,感受伟人豪迈奔放的革命气概。杨怀霞来通渭支教已有半年时间,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生活,孩子们的热情朴实让她对工作充满信心。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支教教师杨怀霞:“我将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去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我的课堂上能够尽情地去展示他们自己。我最大的愿望当然是唤醒每一个孩子对我们语文学习的一种兴趣,进而激发他人生每一个阶段都能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进而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守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支教老师的到来,为通渭教育注入了新的能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像春风一样吹到了学校的各个角落。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着重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学生们更好地成长。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支教教师宫恩超:“我们不应该把成绩看得太重,不要觉得成绩好,孩子们一切都好。另外,我们不要因为孩子成绩不优秀,就忽略了他身上那些繁星般的闪光点,所以来这里之后,我就通过项目学习,包括一些小组的合作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们充满信心。”

初心不渝,薪火相传。和秦慧玲、杨怀霞、宫恩超一样不远万里来通渭支教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扎根通渭,倾囊相授,用心用情育桃李,倾情书写教育共建共赢的新篇章。

记者 张赛 实习记者 张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