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从钱塘江畔到秦蜀重地,一份跨越1600公里的协议在浙江杭州高新区(滨江)与四川广元朝天之间缔结,双方架起了一座互联互通、跨越天堑的桥梁,也就此开启了司法行政领域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之路,法律人才、业务培训、资金设备……不断注入这个偏远山城。促成这一帮扶合作的推动者正是来自杭州高新区(滨江)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律师工作科)的科长项敏霞。
深耕司法行政业务多年的项敏霞,2016年进入普法与依法治理科(律师工作科)就职。“一方面,把法律知识送进学校、社区、企业,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走深走实,让优质法律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一位受援人在每一起法律援助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跨越山海
为受援地浓厚法治底色
2021年,在浙江省开启新一轮的浙川东西部协作后,浙江杭州高新区(滨江)和四川广元朝天区两地建立起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关系。
朝天区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的边陲地带,“他们的乡镇都在山区里,法律资源相当匮乏,我们去的时候当地只有两家律师事务所、九名律师。本地律师民事案件都来不及办理,就更没时间去管法律援助指派的案子了。”项敏霞希望通过资源输送,共享共建,改善当地的困境。
在项敏霞沟通下,两地签订了司法行政合作的框架协议——《滨江与朝天签订东西部司法行政协作和交流框架协议》,约定2021年至2025年,两区从“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落实法律援助帮扶、实施法律人才交流、加强业务培训协作、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强化产业法律扶持、增进司法行政合作、开展结对物资捐助”八个方面开展双向协作。
用心用情
确保真帮实扶、长期帮扶
而为了落实各项协作任务,杭州高新区(滨江)司法局发动本地律师参与当地的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捐资捐物,屡次对接协调解决驻点律师的生活保障和工作冲突。
截至目前,朝天区累计到岗驻点律师11人次,办理各类案件46件,开展法律讲座及普法活动26场次,接待来访、解答法律咨询640人次。而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依托建立的劳务协作工作站和农民工工作站,组织律师、法工为2000余名朝天籍在杭务工人员提供法律维权服务。
同时,项敏霞还带动司法行政其他条线参与协作帮扶,为朝天区捐赠2台VR自助社区矫正设备和6万元建设资金,助力朝天区司法局创建部级智慧矫正中心,发动律师行业、公证及相关人士向当地捐助财物价值26余万元。
“任务书有期,山海情无限”。项敏霞说,看到救助人的信赖目光,也成为了她坚定信念、继续探索的精神支撑。“现在杭州数字法治发展得很快,我也在思考未来帮扶的更多可能。”项敏霞透露,目前司法局已经着手探索线上驻村律师法律服务模式引入朝天区。
多点发力
让法治精神沁润百姓心田
“律师进园区、律师进校园,是我们在普法宣传方面的重要途径。”项敏霞介绍,如今,杭州高新区(滨江)的普法体系来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从辖区的产业园,再到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配对了至少一名在相应业务领域有所专长的律师。
杭州高新区(滨江)的产业园区,会根据不同的产业特色匹配合适的律师提供服务。2022年11月,杭州高新区(滨江)普法办还推出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掌上普法应用,打造24小时在线学法课堂,同时定期汇总普法资源普及、学法用法需求、公民法治素养对比等数据,不断优化在线普法课程资源库,先后开展了系列主题普法活动,形成“学法意向-调查问答-定向普法-成效测评”提升公民法治素养闭环。
“这些年,可以看到大家的法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实这恰恰是法治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体现。”项敏霞表示。(王诗晴/文 杭州市司法局/供图)